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一直致力于架起学者和大众的桥梁。近日,它又做了一个特别节目,要架起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桥梁,古典和当代的桥梁,领袖和人民的桥梁。这个节目叫《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平“语”,顾名思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他在各种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名句。第二层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第三层是说这些语言关涉到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乐于用典,善于用典。这些用典本身就意味着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节目的核心与载体。平易近人意味着总书记引用典故的方式。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而是认认真真地和人谈问题,讲道理。他的话很亲切,声声入耳;他的道理意味深长,句句走心,这叫作语近指远,平易近人。修齐治平则是这个节目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中国的伦理原则、政治智慧,更饱含着中国人的修养功夫,中国人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从自我完善开始,达到社会完善,乃至天地完善。这些观念构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具有极强的理想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不仅可以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可以绵延数千载而传承不绝,还可以构成当今世界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挑战时,一种独具特色的解决思路,让中国能够泽及世界,让传统得以嘉惠未来。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引用这些经典,为什么媒体要宣传这些经典?我的理解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解决中国的事情,决不能忽略中国智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开放的,但更是有独立属性和独特价值的。在过去的五千年中,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仅没有被打垮,反倒以近悦远来的方式,让这种文明不断发展壮大,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民间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国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中国的智慧是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攥着这样一把历久弥新的金钥匙,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第二,这些传统智慧其实也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我们现在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想和道路在中国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多的共通之处。社会主义理想强调社会平等,这和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所憧憬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高度契合,这种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我们才能被其吸引,并且执着追求。同样,中国共产党人讲为人民服务,而儒家也早早地树立了“民本”思想,产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这样的精神追求行用于今天,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对它的学习、思辨与践行,其实也是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过程,是我国理论建设与精神塑造的应有之义和发展方向。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节目不仅讲总书记怎么说,更讲总书记怎么做,也讲其他先进模范怎么做。这些生动的事例就是榜样。中国人喜欢“听其言,观其行”。中国传统儒学讲究“知行合一”。总书记和其他践行者共同成为这个时代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必然会激活全民族见贤思齐的文化基因,让更多中国人砥砺前行。
作为经典释义人,我参与录制了节目的第八集与第十一集。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讲学习,第十一集“咬定青山不放松”讲理想。学习与理想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题。中国人相信“人非生而知之者”,天才并不真的存在,但学习一定会使人进步。中国人还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人应该有更高远的理想。这个理想不是利己的,而是利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与国休戚的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做经典释义的过程也是我个人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史教师,我了解很多古代关于学习、关于理想信念的说法和事例。但是,通过聆听总书记讲话,我知道它被怎样内化到领袖的思考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思想解读,我也更加明了,这些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是如何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通过现场访谈,我了解到这些理想信念在中华大地上反复实践的感人事例。通过现场诵读,我也和全场一起重温经典,心潮澎湃。我是一名大学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我一直认为,这个职责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更应该体现于对他们人生的陪伴与引导。设立这样一个环节,是这个节目的一个创新。它直接沟通了老师与学生、领袖与青年、过去与未来。我相信,我们弥足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作者:蒙曼)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