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Baidu
map
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 >> 彭水县 >> 巡视巡察

五届市委第七轮巡视丨巡视整改看进展①

来源:风正巴渝 时间:2021-08-02 18:25


今日,风正巴渝发布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医专、重庆幼儿师专的巡视整改进展情况。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严把“三关”助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巡视整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使命常抓不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扎实有力的举措推进巡视整改工作,针对市委巡视指出的“推进内涵式发展不够有力”问题,着力把好“三关”,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把好人才队伍提升关。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已形成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40%;其中,市级一流学科培育学科不低于70%,市级重点学科、硕士点授权学科培育学科不低于50%。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实施“青年教师培育工程”;修订完善《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做到内培博士和引进博士待遇平衡,鼓励更多中青年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全面启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形成《人事管理诊断报告》《绩效工资分配诊断报告》《绩效工资单列项目诊断报告》,正积极修(制)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绩效分配及其配套制度、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管理办法等,将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有效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将思政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思政队伍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师德水准、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把好学科发展建设关。积极组织申报“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将参加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农业硕士学科将参加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2021年5月,学校获批重庆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编制《“十四五”专业发展与建设规划》,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实施专业预警与调整,明确撤销专业及重点打造专业(群),提出到“十四五”末,专业总数控制在60个左右,工、理、农学类专业在校生占比达到60%左右。

三、把好科研成果培育关。修订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成果转化支持措施和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标志性科研成果及高级别奖项的培育,重点支持科研积淀较好、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目前正与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等联合开展项目攻关,积极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021年3月,学校科技成果“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斩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长江师范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针对市委巡视反馈的“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有力”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种好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田”。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推动思政工作回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构建大格局,把思政工作列为“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头号任务,精心实施“思政导航工程”。印发《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思政工作大格局。狠抓大落实,将思政工作纳入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日程,落实校领导包干联系班级、讲党课和思政课制度。市委巡视整改以来,校领导班子累计上思政课152学时,专题研究思政工作5次。推进大发展,加强市级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建设,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布局,新选配党政干部2名,新增教学科研用房980平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供坚强保障。

二、创优思想政治理论“关键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地位。完善课程体系,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方案》,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3门思政课程,新增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4门(个),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专题化教学、项目化实践、多元化考试”教学改革,新结题市级教改项目1项,新增重庆市一流课程2门。打造教学特色,倾力打造英模教育实训中心、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等平台,受益学子6000余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模教育系列专题视频获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选拔赛金奖。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厨艺师”。围绕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支”队伍,切实增强思政教师“深耕厨房、提升厨艺”原动力。精选队伍,通过校内遴选、公开招聘等方式,新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9名、专职心理咨询师4名,招聘编制内辅导员50名。畅通政策,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单定评审条件、单列评审指标。出台《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试行)》《专职辅导员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试行)》,足额落实思政专项经费。助力发展,依托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周末理论大讲堂”“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构建“学、讲、训、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市委巡视整改以来,3名辅导员获市级表彰,1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16项、市级奖249项。

 

重庆三峡医专党委:发挥医药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重庆三峡医专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实施中医药产业扶贫项目不到位”等市委巡视反馈问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专业建设与服务社会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医药优势,画出聚力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最美“同心圆”。

一、实施“三助医疗”行动,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重心下移、技术下沉。助力乡镇健康人才发展需求。牵头搭建覆盖全健康领域二级以上64家县级医院、66个乡镇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养老机构的区域“医疗共同体”,建立县乡医疗机构“一对一”帮扶机制,对口帮扶城口等8个区县。助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围绕社区养老、托幼需求,推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建起社区“上医仁家”诊所,筹办社区托幼机构,申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2个新专业,开展“周末送健康”“周末儿童研学体验”等服务。助力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面向区域内23个区县15余万在岗卫生人才开展基层全科医生等18个项目培训,打通“在学在岗”一体化乡医成长通道,乡村卫技人员继续教育率达100%。学校牵头成立的医教协同职教集团成为国家第二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学校被认定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获教育部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突出贡献奖。

二、实施“科技攻坚”行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求突破,依托重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七曜山中药材科技专家大院、重庆市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从中药材“选、育、研、用”全链条开展科技攻关,积极献策重庆市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帮助万州、达州、巫溪等库区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建设中药材基地,服务乡镇40余个,企业及合作社60余家,帮扶60多个贫困村脱贫。开展大黄、川党参等基地建设攻关服务,培育大黄新品系1个,指导建设中药种植基地20余万亩,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50余万亩。学校“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利用实验室”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三、实施“创新落地”行动,促进乡村振兴。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产学研理念落地落实,选派8人参与乡村振兴,建立3个“城乡支部手拉手”党支部,推进市科委产业扶贫课题《龙驹镇地产黄精产品开发与精准扶贫应用》。开展国家三峡后续项目——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按照“一个技术中心和三个示范推广基地”规划,总投资2600万元,占地610亩,助力万州区百安坝街道天星村、恒合乡石坪村、恒合乡箱子村、龙驹镇岭上村实施乡村振兴。预计通过3年建设期,达成年产种苗约1000万株目标,形成育苗、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模式,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范式,成为三峡库区乡村休闲旅游和研学打卡热地。

 

重庆幼儿师专党委: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贯通

充分发挥红色校史资源育人作用

 

重庆幼儿师专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市委巡视提出的“红色校史资源发挥不充分”问题整改,把百年校史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思政课创新改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等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培育独具特色的“红色高校”品牌。

一、创编大思政课,推动红色校史资源艺术化。精心打造大型红色艺术思政课“他一直都在”,融音、舞、诗、话于一体,讲述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脱贫攻坚等光辉历程中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身影、宝贵精神、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用“剧目”演绎“历史”,把“道理”讲成“故事”,融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让党的百年历史可听可观可触,使理想信念教育可亲可感可信,亲切感人,震撼心灵;公演四场,5000余人观看,反响热烈,收到师生观看心得体会2000余份,充分彰显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重庆文艺频道、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

二、强化教育融合,推动红色校史资源课堂化。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收集红色文化遗存,研究红色文化历史,撰写红色传奇故事,凝练红色文化精神,加强传承和研究,为思政育人功能发挥提供理论支撑。打造线上线下思政精品课,形成混合育人新模式,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打造的《重庆幼儿师专红色人物故事》线上精品课上线运行,编写《重庆幼儿师专红色人物故事》《革命摇篮光耀三峡》《百年师范百年丰碑》《源头活水》等红色文化校本教材。鼓励支持教师参与国家级、市级平台红色文化课题申报,共立项校史文化专项课题11项。组建红色故事宣讲团、“六角亭”社团,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讲红色故事等活动,组织美术作品创作、歌舞表演、文学作品创作、微电影拍摄等,让红色文化唱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三、丰富传播途径,推动红色校史资源多元化。建构“报、网、端、微、屏”多元化传播渠道,推动全媒体传播,学校官方微信号开辟《幼专红色人物故事》《百年党史·天天读》专栏,广播站每天讲述一则红色人物故事,校报专版刊登学校红色人物故事,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发布13期。

四、打造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校史资源普及化。把校史馆作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丰富校史馆藏、组建宣讲团、进行讲解培训,接待万州区公安局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3000余人参观学习;同时,与在万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专题党史学习教育活动10场,服务学生近1000人。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