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重庆日报》刊发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监察室主任李明署名文章《以高质量监督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先进生产力,也是持久竞争力。我市是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两江新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理应在全市乃至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新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要立足职能职责,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对接起来,把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以高质量监督助推新区营商环境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走在全市最前列。
坚持目标导向,强化政治监督答好服务发展“必答题”。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自觉以目标为指引,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方向性。监督“重点”聚焦。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作为政治监督重点,通过强化日常监督、主体责任考核、追责问责等,督促各级党委担起主体责任、职能部门担起监管责任。围绕重点项目从规划到投产,惠企政策从出台到落地,通过“室组”协同、“组组”合作、“室组企”联动等方式实现全链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一事一立项、一事一方案,分类督促解决。监督“力量”整合。建立“1+N+3”监督体系,以新区纪工委、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个工业园区为核心,全方位构建营商环境监督体系。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督查专班,强化统筹协调,联动营商办、信访办、审计局、公检法司,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重大案件和信访投诉等,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监督重点任务清单,推动监督精准高效。监督“关口”前移。探索设置“营商环境监测点”,将监督的“探头”架到最前线,定期收集涉及营商环境的问题,督促职能部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及时解决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正风肃纪反腐破除损害发展“中梗阻”。打通营商环境“中梗阻”就是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做到企业和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治什么。开通绿色通道,及时发现问题。开通营商环境领域信访举报“绿色通道”,优先受理服务市场主体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小鬼难缠”“新官不理旧账”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建立与职能部门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和问题线索专门台账,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优先受理、限期办结、做好反馈,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用好技术手段,科学分析问题。探索建设两江新区纪检监察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精准发现和查处公职人员违规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问题。做好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工作,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对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深化专项整治,着力解决问题。按照“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总体思路,重点对纾困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窗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任性用权破坏市场秩序等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影响和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坚持动真碰硬,从严查处问题。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贪污贿赂、权力寻租、吃拿卡要等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行为,整治在行政审批、金融信贷、工程建设等领域违规插手和干预经济活动、违规设置门槛、搞政策歧视、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
坚持结果导向,构建长效机制释放推动发展“源动力”。坚持结果导向,就是要注重工作实效,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着眼标本兼治,深化以案促改促治。设置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件“曝光台”,加强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件的通报力度,形成警示震慑。针对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问题,找准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向相关街道和部门发出纪检监察建议,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坚持积极稳妥,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在彻查权钱交易、干扰企业发展等涉企腐败问题,清除损害营商环境“害群之马”的同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稳慎查办涉企案件,做好涉企案件前期摸排和风险防控,在严肃惩处违纪违法行为时,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做好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用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关心关爱三项机制,对党员干部在支持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综合分析、区别对待,坚持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大胆容错,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靠前服务的内生动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