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关于江北区、荣昌区、武隆区2023年度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情况的公示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工作安排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的规定,近日,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3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等文件,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三种方式,对江北区、荣昌区、武隆区进行了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工作。从跟踪评价情况看,江北区、荣昌区、武隆区持续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食品安全状况长期保持稳定向好态势,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
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现对跟踪评价情况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文字形式实名向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反映,内容要求真实有据,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3年12月1日至15日。
联系人:熊一汐,电话:63725961,传真:63726226,邮箱:240268678@qq.com。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大道403号,市食药安办秘书处1409室(邮编401147)。
附件:1.江北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情况
2.荣昌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情况
3.武隆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情况
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2023年12月1日
附件1
江北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跟踪评价情况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工作安排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的规定,近日,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3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对江北区进行了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跟踪评价过程
(一)评价方式
跟踪评价工作由市食药安办牵头组织,对照《评价细则》和《操作指南》,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三种方式进行。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公司)具体实施;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由四川蓉耀契谊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负责。
(二)评价内容
按照《评价细则》基础工作、能力建设、生产经营状况三大项54个指标,根据《操作指南》逐一评分。资料审查重点查阅2023年创建材料1188份;现场检查共抽查点位79个,其中明查8街3镇,覆盖12类业态55个点位;暗访1街1镇,覆盖4类业态24个点位。
二、创建基本情况
江北区现有耕地1.2万亩;百亩以上种植大户3家;大型生猪定点屠宰场1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8万余家。辖区内有全国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观农贸批发市场,凯尔国际10万吨级进口冷链食品冻库,我市中心城区唯一一个水运口岸海关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果园港,以及特色美食街观音桥好吃街、不夜九街、鎏嘉码头等。江北区自2016年启动食安创建工作,2021年正式入选第三批接受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的区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北区围绕建设“食安江北”目标,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压实党委政府责任,推动部门履职尽责,倒逼企业诚信经营,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责任明晰、保障有力、运行高效、氛围浓厚、群众获益”的创建格局,2023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近年来,全区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连续多年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名列前茅。2023年江北区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90.66分,较创建前提高7.13分。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党政同责
一是强化知责明责。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区政府党组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的决策部署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重庆市党政领导食品安全责任清单》等内容,印发《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任务分解表》《江北区督促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工作制度》《重庆市江北区食品安全考核评议办法》《重庆市江北区食品安全工作约谈暂行办法》等,2021年以来,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并作出部署13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密集调研部署食品安全工作23次,协调解决兆隆屠宰场、农贸市场等难点重点问题,推动创建工作落细落实落地。二是强化履责担责。全市率先制定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方案,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大班子”所有实职领导干部包保A级主体,街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包保B级主体,村社干部包保D级主体,建立“三清单一承诺书”,形成包干到企、建档到人、动态调整的包保体系。建立健全包保主体动态调整、督导问题分类处置、属地属事贯通协作等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在产在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包保覆盖率达100%,督导完成率达100%,问题整改率达99.5%,真正做到责任主体末端发力,食品安全终端见效。三是强化督责问责。将食品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跟踪督办内容,2021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开展13次督查督办;将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履职情况纳入巡察监督内容要点,以及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占3%。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纪检监察监督执纪问责内容、领导约谈事项和检察机关检察建议范围,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2021年以来,先后共有11个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13名先进个人荣获区委区政府表彰。
(二)健全体制机制,全面夯实基础
一是健全组织架构。顺应改革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区食药安委组成,增补区应急局、区科协作为区食药安委成员单位,各镇街均成立街镇食药安委及其办公室,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工作场所,能够满足日常办公需要。区食药安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近三年组织召开29次专题推进会,强力推动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制止餐饮浪费、重点领域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等任务落地落实。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制定《江北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长效机制》,落实信息通报、形势会商、风险交流等工作制度,每年召开不少于1次区食药安委全体会议,通报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定期召开部门间风险研判会,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部署重点工作。三是夯实创建基础。成立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从区食药安委成员单位、街镇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全面加强创建工作统筹协调。出台《江北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机制》《江北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创建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街镇,主动邀请总局、市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开展标准解读、示范引领等培训,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任务和重点,吃透创建标准,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创建工作会议、报告、督查通报等制度,每双月由区领导召集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压茬推进、高效落实。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充分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近三年累计安排经费共计1.94亿元。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将食品安全作为市场监管所首要职责,全面加强基层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办公业务用房、快检室、执法车辆等“武器装备”,实行“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网格化管理。在118名监管执法人员基础上,聘请200余名食品安全专兼职协管员和355名食品安全志愿者,加强培训考核,锻造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2022年,江北区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表现突出,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表扬。推进涉农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以镇为单位,以行政村为最小网格单元,建立镇、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网格均明确网格监管员和协管员(信息员),全区共聘请10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监管员和协管员。明确网格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职责,做好网格管理信息公开公示,方便群众联系,接受社会监督。
(三)聚焦重点环节,拧紧监管链条
一是强化源头治理。深入实施产地净化行动,全面推行耕地分类管理,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纳入镇街年度目标考核,编制《江北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方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以上。持续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和使用记录等制度,印发《禁限用农药名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严把农业投入品使用关,引导农户、种植大户科学用药。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规范畜禽屠宰检疫,严格实行检疫申报制度,依照国家动物检疫规程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检验检疫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并将重庆兆隆食品有限公司纳入追溯系统,实现“两证一标”可追溯管理。二是严把粮食质量关。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严把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出库质量安全关,落实重庆市超标粮食风险管控机制,辖区无超标粮食。委托重庆市粮油质检站对库存粮食开展质量检验监测,监测覆盖比例达到库存数量的25%,截至目前,库存粮食监测未发现问题。结合“双随机”和重点、专项检查,对辖区粮食销售市场及粮食加工品销售者开展拉网式监督检查,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保粮食质量安全。三是强化过程监管。严格落实《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要求配齐配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分环节、分业态制定风险管控清单,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并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按照风险等级合理确定企业监督检查频次,按要求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对连锁食品销售企业、大中型食品超市、“百人宴”接待餐饮、火锅类餐饮等重点单位和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并集中警示约谈1000余人次,督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四是守护“一老一小”食品安全。全面实行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严格肉蛋奶、米面油等大宗食品公开招标和集中定点采购,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持续推进学生营养促进计划,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有序推进学生饮用奶和爱心午餐工作。全区224家学校幼儿园和全部养老机构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全覆盖,对后厨细节全程“高清直播”。持续深入开展“春秋季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检查”、保健食品“无非法会销社区”创建等专项行动,既端稳了小朋友的“餐盘子”,又护紧了老年人的“钱袋子”。
(四)狠抓风险防控,确保“吃”得放心
一是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1个食品安全区域快检中心,整合13个监管所和多个农贸市场快检室,形成三级快检体系,实现全区快检数据实时上传分析,并自动生成农贸市场风险预警地图,快速有效拦截食品安全风险。持续加强监督抽检技术支撑,创建以来,食品安全抽检量增至7批次/千人,针对农药兽药残留的食品抽检量达到2.3批次/千人,食品安全各环节和业态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在产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达100%,依法依规公开风险控制措施和核查处置情况236期878条。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7场次,线上线下广泛征集民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新闻媒体等各方参与现场抽样检验,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强化风险监测与交流预警。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检测网络覆盖全部镇街,近三年报送监测数据6000条。将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现对食源性疾病的“全方位监视”,向全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报送事件5起,病例1122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通报、会商、报告机制,每年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并形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报告。组织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专家成立风险交流专家队伍,定期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通报风险信息、研判风险来源、制定防控措施。三是狠抓大案要案查办。深入开展“昆仑行动”、“清风行动”、网络餐饮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保健食品行业清理等集中整治,近三年查处食品违法案件976件,罚没567.9万元,落实“处罚到人”2人。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食品“两超一非”、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突出犯罪活动,成功侦破生产销售有毒有害保健茶“1204”专案、销售假冒奔富红酒品牌等大案要案,强力警醒生产经营主体不想、不愿、不敢以身试法。四是强化应急管理。完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修订江北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调查、处置、报告和信息发布工作制度,规范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开展食品生产环节现场演练、进口冷链食品桌面推演、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实战演练等应急演练,突出“实战”情境,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组建舆情观察员队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全市首创“政府推动+金融助力+企业免费参保”模式,按照每户106元标准,由签约银行出资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购买保险,率先实现全覆盖。
(五)突出示范引领,打造江北亮点
一是创新数智赋能。建成食品安全全过程数字监管平台,汇集食品许可、快检抽检、稽查执法等数据6000余万条,实现食品主体全生命周期数字监管。梳理年报经营、关联关系、抽检监测等高风险指标6大类29项进行自动化监测,实时推送市场监管所现场检查,处置风险预警信息300余条,查处违法行为40余起。推动3000余家餐饮单位通过“重庆市阳光食品”APP实现在线直播,总数列全市首位,重点业态整改率达100%。联合饿了么平台打造“透明餐厅”专区,引领外卖消费放心新模式。二是强化信用监管。全市率先完成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环节全主体的信用分级专业模型设计,搭建江北区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全覆盖完成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风险状况分类。把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根据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科学化”分类、“差异化”监管、“区别化”治理,获国务院2022年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三是深化“三小”治理。引导28家小作坊开展标准化改造,实行基本硬件、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检验检测、产品溯源“五统一”,在渔人湾码头建立全市首个食品加工小作坊园区,推进集聚式发展;落实食品小摊贩“三限三有三控”管理,推动理想大厦小摊贩集中经营区提档升级,让城市有风度、更有温度;指导400余家食品小餐饮店加装玻璃隔断、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打造观音桥美食街、鸿恩国潮坊等3条小餐饮美食街区;全面推行“食安封签”,实现网络订餐“线上、线下、路上”一体化闭环管理。四是办好民生实事。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以“市场自筹+财政奖补”方式,高标准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同时完成5家智慧市场试点建设,统一安装配备摄像头、溯源电子秤、智能快检仪、大数据分析屏、触摸查询屏等设备,实现市场监督管理精准高效、交易过程透明便捷。建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落实联席会议、巡查通报、督查考核、评分评级等管理措施,牢牢守护百姓“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安全。
(六)强化宣传教育,推进社会共治
一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快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诚信主题教育,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法经营公开承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企业文化。鼓励辖区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规行约,区餐饮住宿行业协会印发《重庆市江北餐饮行业自律规范》,深入开展餐饮行业自律活动,得到全区餐饮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全市率先试点“山城有信”信用码,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全面了解市场主体信用情况,查看“互联网+明厨亮灶”后厨直播、消费投诉举报等,实现“一键扫码、一码明信、一体监管”。二是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将食品安全纳入“七五”“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围绕“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创建评价标准,充分整合全区大型LED屏、建筑围挡、人行天桥、公交站台、电梯轿厢、外卖车箱等优势载体,精准投放食安公益广告、音频视频、景观小品等宣传元素,形成“铺天盖地”宣传声势。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超、进农村”等上百场公益活动,不断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全面发动辖区网格员、协管员、城管员、村社干部、楼栋长、志愿者等队伍,走家入户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营造“食安江北、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良好氛围。三是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率先开通“江北市场监管”官方抖音账号,密集发布食品安全科普短视频28个,聚焦群众呼声最高的网红餐饮店开展突击检查,以直播“探店”形式推进社会共治,点赞量突破45万,浏览量超过4000万,推动群众参与度空前高涨。四是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围绕“12315”消费维权“五进”工作,在各大超市、街道社区、村民委员会、学校建立消费者维权服务站87个,全区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纵横联动的投诉举报网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快速反应的处理机制,优化流转程序,实现了一平台对外、集中受理投诉、各级承办部门依责办理,切实做到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四、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辖区内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少,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大多“小、散、弱”,企业生产经营条件、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还有数量众多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食品产业总体上集约化程度不高,基础较薄弱;二是江北作为重庆经济发展大区和都市消费核心区,其市场主体类别多、点面广,加之个别基层偏远监管部门的人员配备不足等,食品安全监管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三是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研判及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建议: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全面夯实创城基础。认真落实好党政领导责任、行业主管责任、执法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共治责任,引导企业加大生产经营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细化管理措施;要强基层、补短板,采取有效措施把基层监管所人员配齐配强,筑牢食品安全监管防线。二是坚持底线意识,破解食安痛点难点。要立足“严”的主基调,结合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结合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整治行动等,切实做到“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要加快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园区、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和小餐饮“透明厨房+AI智能抓拍”街区建设,做亮“三小”名片。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研判及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处置机制。
五、评价意见
经市食药安办专家评审组综合评议:江北区在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后,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示范创建造就的良好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两个责任”的落地落实,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智慧监管、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有效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有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进一步强化,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无被否决情形,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现行标准。
附件2
荣昌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跟踪评价情况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工作安排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的规定,近日,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3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于2023年11月6日至18日,对荣昌区进行了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跟踪评价过程
(一)评价方式
跟踪评价工作由市食药安办牵头组织,对照《评价细则》和《操作指南》,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三种方式进行。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公司)具体实施;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由四川蓉耀契谊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负责。
(二)评价内容
按照《评价细则》基础工作、能力建设、生产经营状况三大项54个指标,根据《操作指南》逐一评分。资料审查重点查阅2023年创建材料1108份;现场检查共抽查点位78个,其中明查4街2镇,覆盖16类业态54个点位;暗访3街1镇,覆盖4类业态24个点位。
二、创建基本情况
(一)辖区概况
荣昌区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5个镇,总人口85万。截至目前,辖区内共有食品生产企业212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家),定点屠宰企业8家(生猪定点屠宰3家、家禽定点屠宰3家、乳猪定点屠宰2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11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10家,食品经营单位6289家,餐饮经营单位3063家(学校食堂245家)。呈现出数量多、业态丰富、分布散的特点。
近年来,荣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四个最严”,树牢“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形成“责任明晰、运行高效,全程监管、保障有力”治理体系,首创“党建引领+智慧赋能+绿色发展”食安“同心共圆”模式,护航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荣昌经验”,被人民网、中新网、中国市场监管报(头版)等媒体报道。荣昌区食品已成为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超500亿元,辖区内连续7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由创建前的79.52分提高到90.43分。
(二)主要做法
1. 坚持党政同责,建立高水平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一是高站位压实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率、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每月调度、打表推进。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写入历届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在深化“党政同责”上持续发力,在制度执行上狠下功夫,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见效。二是高标准构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党建“聚能”,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四方责任”落地见效。率先建立“党建+食品安全”专业化队伍,依托27个部门、21个镇街建立48个网格单元,划分村居网格156个,形成“1+48+N”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新格局,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高质量落地。三是高密度推动工作落地。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职情况每月开展综合督导督查,集中交办督查问题7820个,纳入食品安全综合目标考核,实现督查督导工作程序化、标准化,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推进。
2.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食品安全示范创建特色亮点。一是技术创新推动示范引领。荣昌区以数字赋能,以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监管为抓手,实施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9大示范引领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畜禽养殖到餐桌的监管堵点,打造“1+1+2”智慧监管系统集群,实现全链条溯源监管,打通数据壁垒,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实现全过程、无死角追溯,让消费者查得清楚、买得明白、吃得放心。二是机制创新推进示范建设。区委、区政府建立“监管+营销”机制,打造“荣昌猪”“荣昌猪肉”等特色优势产业,在20余家企业推广运用“云养云卖”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35万亩,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139个,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服务企业数字转型,拥有4个智慧车间,自主开发“智能猪场管理平台”,形成《生猪智慧养殖数字化应用与管理》等7个地方标准,引领全国生猪产业数字转型。三是理念创新打造示范样板。勇当“桥头堡”排头兵,高标准打造 “加快城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独具荣昌特色亮点和区域元素的示范引领项目,已建成重庆市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成渝双城经济圈首批协同共建重点物流园区,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冷链基础。
3. 坚持共治共享,汇聚社会各界共筑食安幸福之城。一是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共治。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食品安全开放日”“你点我检”等活动,征集各类意见建议125条,落实整改措施134条。成立“食药环侦查支队”,建立行政司法两种追偿渠道、三种追偿方式,移送食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发放创建应知应会手册、《共创食安荣昌倡议书》、《食品安全小课堂开讲啦》手册18万份,张贴“食安荣昌”宣传海报8万张,在公交站牌、出租车、学校、各村居广泛宣传。制作“诚信经营”“反食品浪费”“长江禁捕”“禁食野生动物”等微视频50余条,对外宣传6000余条次,全媒体阅读量达2.6亿人次,形成强大创建氛围。三是动员全民参与社会共享。动员全区80余个创建单位、1万户相关市场主体、60余万社区群众齐参与、共创建,形成强大合力,以“全区大动员入户小动员、依托大媒体利用小媒体、区级大舞台村社小舞台、农村大喇叭社区小喇叭”等形式,营造政府重视、百姓关注、人人关心的良好氛围。
(三)取得成效
1. 以治促业,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一是突出食品产业主导地位。推动食品产业健康规范快速发展,2022年全区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80.9亿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一,食品产业已成为荣昌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培育“煌上煌食品”“紫燕食品”“琪泰食品”等一批十亿级龙头企业,成功创建“重庆市休闲食品产业园”,成为全市特色食品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二是打造独具特色美食名片。举办“荣昌熊猫猪”美食文化节,打造“猪肉”“卤鹅”“黄凉粉”“铺盖面”“粉条”等5个美食品牌。“荣昌猪”以50.98亿元品牌价值名列全国地方猪种品牌榜首,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普通商标51件,年产值超35亿元,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荣登央视《原味中国》《品牌强国》等栏目。三是推动食品行业转型升级。探索小食品成就大产业,出台《荣昌区“自热”式方便食品生产加工操作规范》,开发“酸辣粉”“火锅粉条”等新业态,吸引白家、今麦郎等大批品牌合作,电商月销1700万份,占据全国40%以上市场份额,产品远销新西兰、韩国等国家,2022年自热食品产值达15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元。
2. 以创促建,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能级跃升。一是科技赋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在全市率先建成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库,全区247所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智慧监管覆盖率达到100%,2167家餐饮单位入驻重庆市“阳光餐饮”智慧平台,实现分级分类监管,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二是“利剑”行动净化消费环境。深化食品安全“利剑”行动,检查市场主体1.58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490件,侦结食品安全犯罪案件7件,捣毁“黑窝点”7个,打击处理19人,其中“同光食品案”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评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典型案例。三是信用监管塑造守法典范。出台《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等制度,将食品安全信用监管纳入诚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实施联合惩戒3198户次、信用修复1695余条,实现100%动态监管,构建全区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新格局。
3. 以案促荣,助推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荣易管”溯源让人民群众更省心。建成集生猪养殖、贩运、屠宰、销售于一体的生猪猪肉监管区块链电子签章平台,已实现3.6万户市场主体信息和12.2万头生猪溯源信息上链,解决生猪产业活体流动性大、养殖基数统计难、生猪运输监管难、猪肉产品溯源难等问题,为养殖到餐桌全链条追溯监管提供样板。二是病死畜禽无害化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更放心。出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工作机制》,建立“户申报、站受理、镇街收储、公司处理、部门监督、保险理赔、财政补助”七步法工作模式收储病死畜禽,根本上解决病死畜禽流向餐桌而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该机制被写入中央文件在全国推广。三是良好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更舒心。对全区25个农贸市场,9168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整体规范提升。整治“三小”生产经营单位2700余家,约谈2860余人次,依法取缔63家,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和短板。
三、问题和建议
需重点关注的问题:荣昌区作为全市最大的食品产业聚集区,既有全国一流的诸如生猪养殖、屠宰、销售全链条的规上企业,又有数量占绝大多数的畜禽加工销售等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既有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行业,又有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新业态。食品相关标准的不尽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条件、诚信经营意识的差异、食品有害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危害食品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此外,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研判及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处置机制有待完善。
建议:一是针对荣昌区食品产业特点,完善标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以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提升为重点,打造品牌,传承美食经典;坚持龙头引领、生态共建,大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研判及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处置工作机制。
四、评价意见
经市食药安办专家评审组综合评议:荣昌区在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后,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示范创建造就的良好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两个责任”的落地落实,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智慧监管、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有效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有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进一步强化,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无被否决情形,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现行标准。
附件3
武隆区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跟踪评价情况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工作安排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的规定,近日,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23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于2023年11月6日至18日,对武隆区进行了2023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跟踪评价过程
(一)评价方式
跟踪评价工作由市食药安办牵头组织,对照《评价细则》和《操作指南》,采取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三种方式进行。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明查暗访)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公司)具体实施;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调查由四川蓉耀契谊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负责。
(二)评价内容
按照《评价细则》基础工作、能力建设、生产经营状况三大项54个指标,根据《操作指南》逐一评分。资料审查重点查阅2023年创建材料1203份;现场检查共抽查点位78个,其中明查4街5镇,覆盖15类业态54个点位;暗访1街3镇,覆盖4类业态24个点位。
一、创建基本情况
(一)区域概况
武隆区地处重庆外环经济带、主城都市区与“两群”结合部,辖4个街道、22个乡镇,总人口41万。武隆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良好,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块金字招牌。武隆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全区食品安全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创建成效明显。2023年武隆区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87.63分,较创建前提高2.23分。
二、措施及成效
(一)工作措施
1. 创新构建“四级”联动机制,筑牢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是高位推进抓统筹。组建“1+7+N”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全面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体系。设立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制定印发食品安全工作部门责任清单,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年总结、季部署、月调度”,并纳入政绩目标考核,考核权重提升至3%。二是因地制宜出实招。充分结合武隆旅游发展实际,在全市率先设立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全天候开展日常巡查、隐患整治、投诉举报处置等工作,夯实旅游景区、度假区及沿线食品安全监管。三是多跨协同聚合力。在全市率先组建专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督查科,协同纪检监察、检察、督查等部门对全区各级各部门食品药品安全履职情况开展精准督查问效。四是一贯到底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推行组建村(居)食品安全委员会,协助乡镇(街道)开展日常巡查、隐患排查、科普宣传等食品安全工作,将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纳入村规民约,村(居)食品安全委员会百分百全覆盖。
2. 着力实施“三大”提升工程,增强食品安全专业保障。一是实施专职化队伍建设提升工程。创新设立“1/2+N”专职监管员队伍,按照乡不少于1人、镇(街道)不少于2人的标准配备专职监管员42名,“N”作为柔性指标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末三位乡镇(街道)人员数量增加调整,明确专职监管员不得从事非关联业务。二是实施专业化能力培训提升工程。分批次抽调区市场监管局人员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员顶岗锻炼,将能力提升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和中青年干部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检查检验等专项技能培训。三是实施智能化智慧监管提升工程。层级推进“学校-养老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其它业态”智慧监管,学校食堂、养老机构、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重点涉旅接待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识别”智慧监管覆盖率达100%。
3. 深入开展“五项”整治行动,破除食品安全堵点盲区。一是开展源头防控行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实施受污染土地整治与安全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严格畜禽强制检验检疫和无害化处理,全面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合格证”覆盖率达100%。二是开展过程监管行动。紧盯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品一标”食用农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可管控。持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和“守查保”专项行动。三是开展风险管控行动。构建“1+26+N”三级快检体系,即1个区级食品快检中心和26个乡镇(街道)食品快检室,支持农贸市场、大型商场设立快检室。组织开展学校食堂、农村宴席、涉旅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持续加大学校、旅游景区、农村宴席等食品安全风险点排查整治力度。四是开展打击惩处行动。在全市率先推行食品药品安全“行刑纪衔接一体化运行”工作机制,畅通线索移送渠道,将“两法衔接”平台接入区纪委监委机关,公安、纪检派员常驻市场监管部门参与联合执法,行、刑、纪相互监督和一体化运行全面强化。五是开展社会共治行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和消费者代表开展食品安全“你我同查”“你点我检”活动,构建媒体矩阵多形式开展食安创建“五进”(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宣传活动。
(二)工作成效
1. 责任体系更加健全。成功构建“区食药安委+区食药安办+乡镇(街道)食药安委+区域包联领导+村(居)食安委”的五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安全巡察、考核、监督执纪、暗访督查、约谈、公益诉讼等工作制度,行政约谈9个乡镇,立案调查8个单位,巡察整改问题12个,组织处理22人次。设立村(居)食安委、建立联合督查机制、设立“多维课堂”加强教训培训等做法在国务院食安办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专班工作简报上作为创新经验进行刊发。
2. 监管能力更加完备。构建了“区级监管部门+片区监管机构+乡镇(街道)专职监管员+村(社区)协管员”的四级监管网络,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75%,组建专职监管员队伍42名,配备了摩托车、录音笔、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食品快速检测室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可实现农残、兽残等68个检测指标的食品快速检测;建立了协管员管理制度,配发了标识服装,印制了工作手册,全面加强协管员的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监管“触角”作用。
3. 基层治理更加有效。区市场监管旅游分局会同文化旅游执法支队全天候开展旅游景区及主干公路沿线食品安全巡查工作,保障了每年超4000万人次来武游客的饮食安全,第一时间受理处置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达100%。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区域包联领导统筹常态化开展辖区食品生产日常检查,定期开展误食有毒野生蘑菇防范宣传教育,辖区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和农村集体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遏制。
4. 执法打击更加有力。三年以来,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413件,吊销生产许可证1张,通过线索移送查办刑事案件3件,对3名人员实行从业资格限制惩戒。其中,侦破的“5.21”特大制售特供假酒案,涉案金额640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逮捕12人,打掉犯罪团伙8个,捣毁“黑窝点”12处,获公安部通令嘉奖。“行刑纪一体化运行”机制获得胡衡华市长和国务院食安办肯定。
三、分项指标达成情况
(一)基础工作
1. 党政同责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持续执行“双主任”制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制度,全面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区委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平安建设”体系、区委重点工作督查计划和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区政府将食品安全组织领导、履职情况、监管执法等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以多种方式调研、督查食品安全工作,区“四大家”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 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的意见》包保A级食品主体48户,每季度开展入户督导工作。2023年以来,2次区委常委会、4次区政府常务会、2次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拟于12月召开第3次)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并研究10个涉及食品安全的议题;在区委党校开展专题培训班1期、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及监管人员120人;开展对50个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100名食品安全先进个人表彰的评选工作;对15个涉及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的党组织进行了巡察,全区1653名干部对5177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包保。
2. 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区委、区政府持续保持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发挥督查督办、考核评议等工作机制作用,不断推进各乡镇(街道)和有关单位履职尽责。着力风险防范化解,探索制定印发《武隆区农村集体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试行)》。2023年以来,开展督查8次,印发督办通知2份涉及3个事项,纳入“三不作为”整治事项1件。
3. 风险交流有序开展。通过报刊、短视频拍摄等手段开展多元化宣传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五进”活动。不断健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媒体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参与的风险交流会,交流分析、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形势。2023年以来,召开风险研判会议2次,研判整治食品安全风险24个,完成45件国家食品样品的监测。
4. 源头治理成效突出。印制并广泛宣传《农资购买须知》《如何识别假劣兽药、饲料》等宣传单,组织种养殖企业、农兽药经营者开展培训3次,在农户和企业中收到了较好效果,有效防范了网购假劣农兽药风险;及时开展“农业执法普法豇豆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专项行动”,增强广大农户和企业对农兽药质量安全、休药期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抽检农产品100批次,办理动物违法调运案5件,农产品药残超标案件1件;开展牛肉市场整治,积极加强与市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开展联合突击检查2次,对1起违规调运活牛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开展外调活羊整治,摸排长期从事活羊外调经营者4户,开展突击检查2次、约谈告诫1次。加大受污染耕地周边涉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工作,整治受污染耕地面积8219.16亩。
5. 粮食质量保障有力。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存储、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程序规范,加强对超标粮食收购处置管理。常态化开展政策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和质量检测,对政策性粮油库存粮食进行全覆盖监测检验,开展2023年新收获玉米检测6批次。严格定向(超标)粮食分类储存、定向销售、闭环处置,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转卖口粮市场用作食用用途销售。
6. 全过程监管严格到位。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互联网+”智慧监管,探索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坚持监督检查以计划为导向,切实增强监督检查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严格按照风险分级管理和“乡镇(街道)全覆盖检查、市场监管所按5%比例重点抽查、市场监管局按2%比例核查”的要求制定年度食品安全监管计划,每月坚持对监管计划执行情况和风险隐患处置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层层压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截至10月底,生产环节已完成全年计划的189.47%,,流通环节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3.8%,餐饮环节已完成全年计划的94.39%。
7. 抽检监测效能提升。加大监督抽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高风险产品抽检频次和覆盖率,2023年,武隆区严格按照均衡抽检要求序时推进各类抽检工作,抽检量达5批次/千人,使用补充检验方法检验食品62批次,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1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有效落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覆盖全区各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事件和病例严格按要求报送。
8. 食安违法行为打击有力。强力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深化行刑衔接制度落实,严格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食品走私等违法行为,严控走私冻品、活体动物等流入辖区市场。加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网络订餐、农兽药残留超标等专项整治,集中整治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欺诈误导消费的突出问题。2023年以来,共计查办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61件,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张,对2人实施从业限制惩戒。
9. 社会共治氛围良好。扎实开展“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家庭”活动,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用,对企业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信息进行了全面归集并向社会公示,制定了信用监管制度和协作机制,大力实施联合惩戒。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你我同查”“你送我检”“你点我检”活动,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社会共治氛围。广泛公布12315投诉举报电话,认真执行举报奖励制度和投诉举报首接负责制。2023年以来,共计受理食品安全类投诉举报116件,开展“你点我检”食品检测105批次。
(二)能力建设
1. 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安排食品安全保障专项经费保障工作有序开展。设立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行政执法、宣传教育等专项工作经费。持续加大监管资源配置、执法办案、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等工作的保障力度,基层装备配备力量切实满足工作开展需要。2023年财政预算经费720万,较上年增长2.4%。
2. 监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持续配备“1/2+N”专职监管员42名,全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在公安机关设立食药环支队,负责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举办各类监管业务专题培训班3期,持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培训覆盖率达100%。加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开展食品快速检测专题培训。积极推进仙女山市场监管所四星级建设。
(三)生产经营状况
1. 企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结合营商环境打造和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明确责任人制、内容告知制、自查承诺制、问题报告制、重点督查制、随机抽查制和联合惩戒制等制度为基础的主体责任落实体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设置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岗位,加大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力度,综合运用行政约谈、日常检查、行政处罚等监管手段,压实主体责任。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执行良好。
2. 企业合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对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食品安全状况定期进行自评自查,主动监测其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对存在隐患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食品生产企业自查风险报告率达100%,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效健康证明持有率达100%。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餐厨垃圾实行集中收集处置。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入网审查、信息公示和抽查监测等,网络订餐在线投诉和售后维权机制健全完善。通过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张贴诚信守法生产经营承诺书等,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3.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深化推进。制定印发《武隆区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意见》,不断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提质增面”。全区食品安全责任险工作从肉蛋奶和白酒生产企业、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等重点行业向风险较高的农村集体宴席拓展,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购买率达100%。
四、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设施设备老旧落后,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监管、宣传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城乡农贸市场内销售自制“三无”食品问题较为突出;三是作为旅游富集区,武隆区人员流动量和食品消费量“两大”,野生食材品种和监管盲区“两多”容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四是对畜禽屠宰的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一是进一步明责任。要落实好党政领导责任、行业主管责任、执法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共治责任,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引导广大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义务。二是进一步抓重点。抓好宣传教育,整合各种宣传教育资源,做到既有面上宣传的铺天盖地、又有点上教育的精准到位,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抓好示范引领,围绕城市定位发挥优势,进一步突出特点、亮点,真正做到行业领先、全国示范。三是进一步破难点。结合当前“守、查、保”专治行动、“三小”和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安全整治等,切实解决“三无”食品和野生食材监管等难题。四是认真按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畜禽屠宰“严规范、促提升、保安全”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的要求,加强畜禽屠宰监管。
五、评价意见
经市食药安办专家评审组综合评议:武隆区在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后,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示范创建造就的良好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两个责任”的落地落实,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智慧监管、食品安全源头治理有效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得到加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到有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进一步强化,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无被否决情形,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现行标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